启明网首页 屈光不正 近视治疗 常见疾病 眼底病 眼科常识 治疗攻略 行业新闻 眼科医院 眼科专家 趣味测试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启明网 / 眼底病 / 玻璃体 / 文章详细

玻璃体脱离的病变原因是什么

[导读] 虽然视网膜裂孔是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重要因素,但仅有约1.4%的视网膜裂孔患者发展为视网膜脱离。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三个要素为: ...

虽然视网膜裂孔是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重要因素,但仅有约1.4%的视网膜裂孔患者发展为视网膜脱离。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三个要素为: ① 视网膜裂孔;② 玻璃体对视网膜产生牵拉;③ 有持续液体流通过视网膜孔进入视网膜下。

其原因为正常情况下,在视网膜神经上皮与色素上皮之间存在着相互贴合力,包括脉络膜与玻璃体的渗透压、视网膜色素上皮的泵机制、视网膜光感受器外段与视网膜色素上皮之间存在有酸性粘多糖(起胶合作用)、以及视网膜色素上皮和光感受器之间相互错杂的关系。所以,欲使视网膜发生脱离,必须克服以上视网膜神经上皮与色素上皮之间的相互贴合力。在视网膜裂孔周围存在牵拉时,如果液化玻璃体接触到视网膜裂孔,此二因素共同作用则导致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发生。

1. 玻璃体变性和脱离

玻璃体后脱离时对视网膜的牵拉是视网膜裂孔形成的常见原因之一,而玻璃体后脱离则多为玻璃体液化或变性的结果。最初,玻璃体液化发生于中央和上方,逐渐形成液化腔,范围从视神经乳头直至基底部,最终,发生玻璃体后脱离。通常在黄斑区发生玻璃体后皮质裂孔,液化的玻璃体通过后皮质裂孔进入玻璃体后皮质与视网膜之间,导致大面积的玻璃体后脱离。完全玻璃体后脱离为年龄相关性,60-69岁人群有27%发生,70岁以上者则有69%发生。

由于基底部玻璃体与视网膜之间有较强的附着,发生玻璃体后脱离时,在玻璃体基底部可产生牵拉性撕裂孔(retinal tears),可以有盖(马蹄形裂孔),与后玻璃体表面粘附,或者与视网膜分开游离,粘附于玻璃体后表面上。

2. 玻璃体视网膜之间的不正常粘附

发育性变异或变性可导致玻璃体视网膜的粘附增强,此即大量视网膜裂孔发生于玻璃体后脱离时的原因。与视网膜裂孔相关的发育性玻璃体视网膜变异包括:闭合的口样凹陷、 锯齿缘子午线视网膜褶、 子午线向复合物、视网膜囊样丛、以及小带状牵引丛。闭合的口样凹陷可误会为视网膜裂孔,与视网膜撕裂孔有关。子午线视网膜褶并不增加视网膜脱离的危险,但视网膜脱离时的视网膜撕裂孔可位于子午线视网膜褶的后界。视网膜囊样丛是基底部以外的损害, 人群中有5%发生,约10% 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与其相关 。相邻视网膜囊样丛的视网膜萎缩孔很少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在0.11%的尸体眼中有小带状牵引丛,很少引发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血管旁和玻璃体基底部后缘常为玻璃体视网膜粘附较强处,大约13%的视网膜撕裂孔与血管旁玻璃体视网膜粘附相关,发生于玻璃体后脱离时,由于视网膜血管撕破,常合并玻璃体出血。

预示眼底发生视网膜裂孔和视网膜脱离最重要的异常所见是视网膜格子样变性,存在视网膜格子样变性时发生视网膜脱离的风险为0.3-0.5%。视网膜萎缩孔和撕裂孔都可以发生于视网膜格子样变性区,其中发生萎缩孔者占20% 。除了年轻近视眼患者外,格子样变性区内萎缩孔引起的视网膜脱离比较少见,发病风险仅为为0.247%。2%的格子样变性眼在变性边缘发生视网膜撕裂孔,但由于有牵拉因素,这些撕裂孔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发生有重要意义。对于有症状的视网膜撕裂孔,28%-35%的病例发展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一般认为,30%-40%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发生于格子样变性相关的视网膜撕裂孔。

与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有关的其它变性包括视网膜劈裂和近视眼患者的玻璃体视网膜异常。视网膜劈裂可发生外层视网膜裂孔,从而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与视网膜劈裂有关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局限的非进行性的脱离,另一种是有症状的迅速发展的视网膜脱离。高度近视眼患者发生视网膜脱离多由于玻璃体液化、玻璃体后脱离、视网膜格子样变性及前部视网膜变薄等因素。高度近视眼患者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患病率为0.7%- 6%。

编辑:罗要奇

分享: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咨询热线:400-660-1985 点击咨询

点击排行

眼科趣味测试